量子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资讯  »  这部小说要是拍成影视剧肯定贼有意思  »   返回上一页

这部小说要是拍成影视剧肯定贼有意思 -

讲“家国天下”的文艺作品,如果讲得不好就会沦为单纯的“高调”。

若是讲得好,除了获取知识外,还能得到一些启发。

我闲时爱去潘家园和十里河淘换一些好玩的物件,那是文玩,对古玩不甚了解,因为认识的人都说水深。因此琉璃厂不大去,偶尔路过也只是擦个边角。

至于古玩行当的讲究也知之甚少,听闻坊间多有关于古玩的怪力乱神,这却是我喜欢的,于是听了许多老人讲的故事,有些从文玩延伸到古玩,讲的除了古老传说便是依附于传说中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果一个好故事被有心人听取仔细改编,可能更是一部好作品。可惜寻常爱看的故事鉴于一些不可测的缘故,真要拍成影视作品的话多半索然无味。

如《都市妖奇谈》这种生活在都市中潜心修炼的温暖的妖怪故事,拍成网剧则生生变成了“有一个星球,跟地球一模一样……”的那种无奈之举。

背景变了,故事的味道也就变了。

毕竟,听故事和看故事都讲究个身临其境,若是无奈的话,索性不如不拍。

至于读书这回事,一定要汲取到营养才好。

北平一脉自从明朝永乐帝迁都至今便唤作“北京”,虽历时六百余年,风云不倒,辉煌依旧。

这便是皇城古都的气象。

围绕着这座古都,历来都有无数人或歌或颂,单单一座太庙,就让张艺谋先生选作了《图兰朵》的演出场地,凯声高歌,入目肃然。

至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人,多以古人传说编排入理。

因此导演李翰祥的《八旗子弟》能拍出风月传奇,借一个小小的鼻烟壶将一位八旗少年的没落娓娓道来。它便是因着鼻烟壶这种北方独有的享乐玩意儿诉说了百年的屈辱史。

后来见齐州三爷的《古玩笔记》更是惊为天人,作者真实身份不详,只知道是山东人士。作品原本一开始连载于天涯社区,一经连载立时获得好评无数。因为文章中措辞、典故、规矩、人物无不件件入理、个个生动。它勾勒出了从光绪至民国北洋时期,上至朝廷下到黎民百姓的许多故事和传说,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一个外地人通过文章充分了解北京的人文风貌和不成文的规矩。

这一切都依附在作者借着一篇篇单元故事中的古玩传说构建而成。

大概皇城底下的小民承平日久,作为的大多是吃喝玩乐,但又不同于浅薄的表述,在吃喝玩乐中作者牵引着读者的目光从八旗入关开始定都北京,满汉习俗相容,吃喝混杂开始说起,扳指、核桃、法螺、佛头等故事交错在一起,描绘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地安门外簇拥着一群伙夫苦力,还有行商贩子,其中还混杂了朝廷的一品大员与旗人王爷,他们不分贵贱都聚在一起眼巴巴地瞧着刚出锅的豆汁,摊贩主人也一视同仁,一声“咸菜随意”,一群人间杂在一起相视一笑便或坐或蹲,有的拿焦圈入口,有的用烧饼送服,一顿风卷残云后各行各路。

因为豆汁是老北京的魂魄,少了豆汁,太平年景也觉得心中忐忑。有了豆汁,即便城外炮火连天也只道岁月太平。

再说买卖开张,无论生意大小,讲究的是童叟无欺,故事中有人夜行鬼市,见馄饨好吃,又见卖馄饨的老夫妻心生怜悯便多给了几个大子儿,老人却正色道“这位爷,我们是卖手艺,不是卖年纪,您若是吃得好,回头再来照顾老汉的生意……”

当然,既是《古玩笔记》自然以琉璃厂坐商的买卖为主,因此《法螺记》讲了一场民国初年的恶霸心酸,还牵引出清时的诡异故事。彼时雍和宫的喇嘛与白云观的老道齐登场,竟对来路可疑的魑魅魍魉束手无策。《佛头记》说了一段北京商人夜奔南京,与日本人争夺祖宗传承的峰回路转。《佛珠记》从曾国藩门下的赵将军家宅不宁入手,不但“科普”了妖物躲避天劫的知识,还引出了明朝洪武年间的传奇人物道衍和尚姚广孝。至于《砚台记》,更把时间线拉伸从清末到日据时期,南城巡城御史孙德胜追查一桩冤案的几十年纠结人生……

作者是个懂北京文化的人,故事中许多细节让人读来恍然:

现如今大栅栏排着队买的“高碎”那时节里就有了,且早就深受会过日子的老北京们的喜爱。

那沏茶之后呢?

“端茶送客”——都是衙门或大户人家的规矩与暗语,意思是:

我茶都端起来了,说明事情说完了,慢走不送。

由此,能让现代人读出百年前的古风古韵,也是一桩幸事。

《古玩笔记》最令人神往的是作者在书中抒发的“家国天下”,没有“满遗”,没有“皇汉”,都是中国人的身段气量,还有眼见庚子之乱陪着西太后一路随行的憨厚车夫。

车夫说:“好好的大清国,怎么就成了这副模样?!”

在他说这话之前,已经眼见了涌进城来的义和拳作法开坛,眼睁睁看着人家敞开肚皮迎接洋枪却毫发无损,后来才知那都是空包弹,只有烟火没有弹头。

于是有没有神仙他不知道,只看到许多戴着眼镜穿着皮鞋的百姓被一群流氓诬为“洋妖”,光天化日之下就被乱民斩杀弃于街市。可眼看着那么神勇的天兵天将,几千人攻打洋人的教堂却久攻不下,非以为是洋人的妖法作祟,这就挨家挨户索要女人用过的月经带用以“破法”……

拳民说“这叫天助大清,我等必然护佑”。

那时宫中的太后不知,只道天下太平,依旧享用着每顿上百道菜的“清苦日子”,可等到列强怒了之后这才仓惶逃窜,为保自身性命干脆舍了拳民令各地官府捕杀,还把昨日嘉奖视为心腹的“主战派”杀的杀流的流……

这才让齐州三爷借“黑道头子”的嘴忿忿地说:

“我们啊,就是夜壶,用到了就用,用不到了便嫌我们又骚又臭,所以老子看开了,都他娘不如挣银子实际些。”

读来似曾相识,又无可奈何。

只留下一段看着忠孝节烈实则荒诞可怜的历史段落,还有段落之后的省略号。

在作者笔下,人无完人,却又善恶分明。

清末京城里大爷们追捧的“兔子相公”小莲老板与潘学士“交好”,自知身份卑贱却也力求不同流合污,待日据时代汉奸临朝,他借一出《击鼓骂曹》痛斥卖国贼出卖国宝奉送日寇,结果被贼人当场打死,死后半城百姓自发相送,污了一世的人终究有了清白。

读来让人唏嘘泪下,竟觉得:

读圣贤书的人满肚子男盗女娼,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千里来当官,为的银子钱”,反而这些“下九流”到死都还守着节烈之心。

而在几个单元故事中都露了脸的孙德胜老爷子,从清末到北洋,从北洋到日据,始终挺直了腰板“不让小鬼子看低了咱们老中国”,辗转几十年破了凶案,也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这种藏于神怪故事中的民族气节同样令人动容。

因此老爷子说:

“气势不变,北京就还是北京,中国就还是中国。”

在一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士农工商都有了自己的一番人间面貌,这就是《古玩笔记》值得一读的原因,不止长知识,还知道作者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世道公允。

无论小站练兵还是军阀混战,似乎天下风云都不敌主角们饭桌上的嚼果儿来得踏实真实。

至于“借古说今”似乎不妥,可能作者也只是想用编排的假故事和发生的真历史告诉读者:

明智、明理,才是一个民族能一直走向前的原因吧。

同《八旗子弟》一样,《古玩笔记》中的风土人情与世家没落在读后沉思总有几分道理。

琉璃厂所见的丰收时节不是盛世,而是乱世,乱世中八旗个个典当家产,洋人趁机搜刮国宝,少有的忠义之士拼死保护祖先荣耀,这些交织于一个特定的年代,看似过往云烟,实则未曾消散。

读时引人入胜,读后感慨万千:

九州太平年,你盗江山我盗钱。

巷陌多少事,风流只在谈笑间。

尽管这也是第一次撰写读小说的观感,立意无非也是出于“文化”。

我觉得对于地域“黑”最至极的笑话莫过于“住北京的老外瞧不起混上海的老外”,而至于北京这座城市,我始终心中五味陈杂,她既是人生的一处客栈,也是见证无数红尘风雨的人生轨迹。

如今胡同越来越少,浮于传说的只有郭德纲口中的“皮条胡同拉家”,还有外地人几乎来京必游的南锣鼓巷,而那年夏天,一群老少爷们捧着高碎坐在胡同口侃大山的场景似乎已不复相见。

只是读到《古玩笔记》时才从片刻的夜场酒吧咖啡厅里缓过神来:

新旧交替中的北京,一些看似落寞甚至陈旧的“老礼儿”依然值得守护。

故事里有厨子、戏子和痞子,还有君子。

因此一夜无话,守到了天蒙蒙亮时,竟去了趟地安门跟一群人一起守着一锅热豆汁,回味一种外地人难以接受的“臭了”的汁水,品味点滴中被若干人记忆的历史,才觉得片刻间融入了这座四九城。

无论说古玩还是说故事,其实都是在讲一段历史中必须存在的文化和传承。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