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小熊成合法公民?解析《帕丁顿熊3》的硬实力 -
放眼全球,高人气熊角色不在少数,中国的“熊大熊二”,美国的“泰迪熊”,韩国的“倒霉熊”,但要论本土影响力,当属英国的“帕丁顿熊”最有排面。这只头戴红帽子、身穿蓝大衣的小熊深受英国公民与皇室喜爱,还因新片《帕丁顿熊3:秘鲁大冒险》剧情需要,“假戏真做”成为首个获得英国官方护照的虚拟角色。
一只虚拟小熊,为何能借电影东风,成为受到官方认可的合法公民?本期节目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龙,与我们一起拆解帕丁顿熊高人气背后的“硬实力”。
护照背后的文化尊崇
当电影摄制组向英国内政部申请帕丁顿熊的护照时,或许没人料到会引发如此特别的文化现象。原本只期望得到仿制品的摄制组,收到了内政部颁发的护照,尽管只是样本文件,不能用于实际旅行,但这一行为彰显了英国内政部对帕丁顿熊文化品牌的高度重视。
这只小熊不再仅仅是银幕上的虚构形象,而是被赋予了官方认可的独特身份,成为英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一举动如同在文化的长河中扔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人们对其文化影响力的深入思考。
英伦魅力之源
帕丁顿熊那憨态可掬的模样,从第一集用电动牙刷刷耳朵的新奇举动,就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但它的魅力远不止于外表可爱,更在于与英国历史紧密相连。其作者在二战期间的空军经历,为故事注入深厚底蕴。
二战时英国疏散儿童的政策,许多孩子带着父母的嘱托纸条、拎着装有帕丁顿熊的小箱子踏上离乡之路。在随后六十多年岁月里,帕丁顿熊陪伴英国人走过风雨,逐渐成为具有英国绅士风范的可爱形象,脱帽、手持温莎伞等细节,无不展现出独特的英伦气质,成为英国文化记忆的鲜活部分,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与历史记忆,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珍贵。
与《007》《福尔摩斯》等本土 IP 主角不同,帕丁顿熊来自秘鲁。它在伦敦的经历是一个不断接受本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而这正是电影的核心魅力所在。帕丁顿火车站作为伦敦迎接各地游客的门户,与从秘鲁而来的小熊完美契合,小熊带着初来乍到的新鲜感与好奇,开启在伦敦的生活篇章。
在社区中,它与街坊共饮下午茶,为书籍共同努力,邻里间相互送伞等情节,都展现出它与周围环境从陌生到熟悉、从融入到归属的温暖过程。电影中“In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anyone can fit in”这句台词,如同影片的灵魂,深刻诠释了伦敦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也见证了帕丁顿熊从异乡客到伦敦一分子的蜕变,这种文化融合的故事如同一幅多彩画卷,描绘出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回顾《帕丁顿熊》系列电影,虽有诸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情节上的不足。第一部的故事性略显单薄,而第三部在情节转折上处理得较为突兀。前一刻帕丁顿熊还沉浸于与同胞相聚的喜悦,下一秒却突然决定回伦敦,这种快速的情节转换让观众在情感上难以迅速适应,使故事的连贯性与逻辑性受到一定影响,成为系列电影中令人稍感遗憾的部分。但这些小瑕疵并不掩盖其整体的光芒,电影在角色塑造、场景构建等方面的成功之处依然值得深入探讨。
在每一部电影中,都巧妙融入大量英国文化元素。从伦敦标志性的建筑、传统的生活方式到独特的社交礼仪,如下午茶文化,这些元素不仅为影片增添浓郁英伦风情,更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英国文化的窗口。
帕丁顿熊在这些文化场景中的穿梭与互动,使文化元素不再生硬刻板,而是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塑造角色性格的关键因素,让观众在欣赏小熊冒险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英国文化的熏陶,感受其独特魅力。
文化启发的深度挖掘
帕丁顿熊系列电影中一个有趣的细节为我们带来深刻启示。在第三部结尾彩蛋中,帕丁顿熊带亲戚去监狱看望反派,亲戚名字尤斯顿、贝克街、滑铁卢等皆为伦敦著名站点。这看似微小的情节,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对身边文化挖掘的新思路。
就像北京的公主坟,平日里只是一个普通地名,但琼瑶却从中获得灵感创作出《还珠格格》。这提醒我们,在文化创作与挖掘过程中,不能忽视身边看似平凡的文化元素,要打破“灯下黑”的局限,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它们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创作潜力,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激活。
帕丁顿熊最终选择回到伦敦,体现了英国影视工作者的美好祝愿,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指引。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秉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IP 与形象。我们有着悠久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老传说到现代生活场景,从传统技艺到民俗风情,都是创作的无尽源泉。
随着电影产业不断发展,像《帕丁顿熊》这样的文化现象将持续涌现。我们期待更多创作者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银幕上呈现更多元、更精彩的故事,让电影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坚固桥梁,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绘制出绚丽多彩的画卷。同时,观众也应保持对文化作品的敏锐感知,在欣赏电影娱乐性的同时,探寻其中的文化宝藏,共同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优秀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