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资讯  »  《哪吒之魔童闹海》来袭 角色“美丑”谁说了算?  »   返回上一页

《哪吒之魔童闹海》来袭 角色“美丑”谁说了算? -


1905电影网专稿 暌违六年重返大银幕的哪吒,即将与2025年春节档与观众见面!


截至发稿前,《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猫眼专业版上有超63.2万人想看,位居2025年春节档上映影片的第二名。


遥想六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黑马姿态亮相暑期档,最终斩获50.35亿的票房成绩,位居中国内地影史票房第4位。



过硬的作品质量和打破影史纪录的高票房,使得观众们逐渐接受了烟熏妆、丸子头、笑起来坏坏的哪吒形象。


但追溯回《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前,观众对导演饺子呈现的哪吒形象并不买账,许多评论指责哪吒形象太过于颠覆,认为哥特装、面部狰狞的哪吒太丑了。



与哪吒有类似遭遇的影片不在少数,2023年春节档和暑期档分别上映的《深海》《长安三万里》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影片的角色造型都被部分观众批评丑。



《雄狮少年》系列因其写实画风被指“眯眯眼”造型有地域歧视,负面舆论的持续发酵导致该片后续票房表现低迷。



对人物造型“丑”的批评,反映出观众对角色“美型”的要求。为什么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愈发的苛刻,这深深困扰着动画创作者们。


为了能够更好的探讨这个现象的成因,我们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陆嘉宁副教授来一起聊了聊。


观众为何追求动画角色“美型”?


追求动画角色“美型”,突出体现在三维动画当中。


陆嘉宁副教授提到观众在欣赏二维动画作品时,有既往观看经验和美术常识作为基础,一般能够意识到二维平面漫画自有一套不同的语法,可以对生活中人物形象进行大幅度变形。


比如说国内二维动画电影如《大护法》《大世界》等,人物高矮胖瘦、眉眼比例或夸张或写实,不符合我们印象中最流行的二次元审美——“撕漫”意义上的“美型”要求,但观众当时也没有激烈反映这有什么问题。



对于三维的作品,尤其因为其更接近人们在生活中的视觉印象,所以这时观众就会尤为注重角色和场景的现实感。


《雄狮少年2》为例,陆嘉宁副教授非常佩服主创团队,相对《雄狮少年1》,续作中的“现实题材+搏击元素”在剧作方面很像真人作品,除了少数画龙点睛的超现实段落,主体剧情相对不足以凸显动画媒介的优势,但是创作者们却选择以动画方式来呈现,这是很有挑战的。



陆嘉宁副教授指出,作为“功夫动画”,目前呈现出的效果还不足以与真人功夫片有巨大的美学区分,包括片中很多文戏对现实生活的偏写实描绘,动画媒介的特殊美学属性尚未被充分调动,不够夸张和非写实化。以致于观众更倾向于从现实人类肢体、五官比例方面挑剔角色造型美丑。



追溯三维动画领域观众对角色“美型”的观念形成,有学者提出最早这样的创作趋势,可能是受到了舶来的泛二次元审美的影响。


在一篇本土三维动画电影相关的研究中,作者提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三维动画技术在吸收和沿用欧美游戏的基础上进行写实性建模技术和环境渲染。


面对日本先后以手冢治虫宫崎骏等大师为领袖翘楚的原画技术和美国迪士尼手绘二维动画的优势地位,我国动画在二维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短板,所以转而推广技术起点更平等的三维动画。



工业化的泛二次元产品不仅包含动画,也包含游戏,甚至后者对当代青年观众审美影响更加突出。


在游戏领域,许多知名的“美型”角色有强大的影响力,粉丝众多,诸如《生化危机》中的吉尔和克里斯、《最终幻想VII》中的爱丽丝、克劳德等等,这些角色都影响了后续三维动画创作者对市场审美趣味的把握。




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国内三维动画市场开始出现诸如《秦时明月》、《画江湖之不良人》《斗破苍穹》等明显受到游戏三维技术的理念和审美影响的作品。



虽然建模技术精进让三维动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对于人物造型建模工业感“美型”的审美倾向,却鲜少有尝试创新。这也就导致多年来在三维动画领域,大眼睛、尖下巴、网红脸成为了某种标配,这自然让观众对三维角色的审美趣味变得愈发单一。



三维动画的“美型”审美,在国产动画电影从低龄化向年轻化、全年龄的内容转型中,也开始成为观众评判角色造型的标准。


早年间的国产动画电影,因为主要面向的是低年龄的儿童观众,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呈现出简单的善恶对立,同时受制于技术,人物造型一方面比较脸谱化,一眼即知善恶,另一方面常用动物角色,动物拟人类型的动画较为常见。


比较典型的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对于羊善狼坏的二元对立,青青草原的羊同伴们也都有对应其性格特征的典型外观造型。



这一阶段的国产动画电影,尚未出现对角色五官、身材比例要尽量“美型”的追求,儿童角色的童稚可爱感和成年角色的个性化特色仍是首要考虑要素。


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的傲人成绩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田晓鹏导演对经典的西游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孙悟空一副厌世的中年人模样,过去成熟稳重的唐僧成了七岁的孙悟空迷弟江流儿。



虽然这个故事是“全年龄向”的,但从人物造型上来看,孙悟空是半人半动物的存在,江流儿是幼童,人物造型以可爱或有趣作为框架性要求,“美型”并没有被提上日程。


2019年年初上映的《白蛇:缘起》,情节上许宣和小白的大谈情爱,甚至还有吻戏,人物造型则参考过往仙侠、古偶剧中的俊男靓女,将风靡于年轻人群体中的“国风二次元”网红美拍风格融入角色设计中,创造出了小白、小青的大眼睛、尖下巴的网红“美型”形象。



《白蛇:缘起》最终斩获了4.68亿的票房成绩,创下追光动画当时最高票房记录,该片从故事到角色造型的“全年龄化”尝试在市场层面的成功,为后续的中国动画电影探出了一条可行的创作道路。


对于“美型”的追求在动画电影开始追求“全年龄化”道路上,似乎成为了一种标配,诸如追光动画后续的新神榜系列、去年上映的《小倩》都是“高颜值”的角色造型。



陆嘉宁副教授指出大家现在对美的标准变成了一种二元的观念,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当大众习惯将“网红脸”视为日常约定俗成的审美模型,便会对差异性的审美对象产生“党同伐异”的心理。


与《白蛇:缘起》同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因为哪吒是顽劣的小孩子形象,仍以“可爱+有趣”创作原则为先,导演饺子和团队在创作中虽然有意将哪吒做“丑”以实现个性化的“可爱+有趣”效果,但片中变身后的哪吒、敖丙、李靖夫妇等角色依然是“美型”的。



即便如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上映初期依然遭受了诸多对哪吒造型丑的指责,可见“美型”的动画角色形象,已经开始影响观众对角色审美的判断。


部分观众对“美型”的单一审美的追求,让希望在角色造型方面尝试差异化审美的《雄狮少年》《深海》《长安三万里》等片,都被扣上了“角色形象丑”的帽子。


为什么要对角色“美型”祛魅?


陆嘉宁副教授提到同质化的对于美的追求,恰恰是美的丧失。


对此,陆嘉宁副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大画家黄永玉曾为癸卯年特种邮票作画,画了一只看上去“龇牙咧嘴”的蓝兔子,遭到一些网友批评。但画如其人,这只蓝兔固然不是软萌可爱的风格,但恰恰有种像画家本人一般的潇洒气度,一派天真烂漫,张扬个性,不畏世俗。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对独特性的推崇,当代插画、动漫产业化之后通过工业化的“美型”审美提高了效率,但不该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对于艺术创作,不能只看呈现出的表象,得看创作者是在什么语境下去表达和创作,以及希望传递给观众些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陆嘉宁副教授分享提到法国女导演瑟琳·席安玛作为编剧的特色动画片《西葫芦的生活》,角色都是“土豆脑袋”“白眼仁儿大黑眼仁儿小”的小孩子,又比如法国动画《疯狂约会美丽都》中的身材奇特的老人们,这些动画不太符合全世界观众对法国的印象——时尚优雅、帅哥美女成群。但主创们就是要有意通过漫画感的角色造型去强化故事中的荒诞喜感和讽刺夸张,如果这个时候去纠结法国人不长这样,相较创作者的意图是南辕北辙。



同样的,以《深海》和《雄狮少年》系列为例,《深海》呈现深海世界的一切,很多场景和角色看起来暗黑、森然,但这些是女主参宿在患有“抑郁症”前提下的幻想,模拟的是此类患者恐慌发作时的内心世界,这糟糕的心理体验本来就不是美好的,希望观众对人物感同身受便要如此塑造。



《雄狮少年》系列讲述就是普通草根少年的打工经历,角色不是“高富帅”“白富美”“金手指”那种类型,不是《全职高手》中的叶修或《斗罗大陆》中的唐三,阿娟的面相看起来有点提不起精神,可怜兮兮很丧的模样正符合这个角色,而真正的亮点在于要让这样一个开篇时懦弱的少年振作起来,让大家看到他的精神胜利。



陆嘉宁副教授认为如果仅仅批量生产单一的美型角色,打安全牌不去尝试更富有个性化审美的设计,这客观上将助长在当下已然愈演愈烈的美型审美霸权,给观众造成一种印象,只有特定的五官比例、身材比例才是美的,甚至恨不得用尺子来一寸寸衡量。


这不仅会让人丧失鲜活的审美感知力,还会对生活中的真人审美造成反噬,比如对“芭比脸”“直角肩”“A4腰”的过分追求,这样的审美霸权将是很可怕的。



或许是意识到自家电影中的角色陷入了单一的对于“美型”的创作,追光动画在《长安三万里》中主动踏出舒适圈,以“还原历史”为创作的最高宗旨,以唐俑形象为视觉参考,创作了区别于以往“美型”角色的人物形象。



虽然上映后《长安三万里》被部分观众批评角色身材比例失衡,李白造型丑等...但主创在回应中强调角色身材的上长下短,是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后做出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唐朝人崇尚孔武有力,过长的上半身被认为是雄壮和美的,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谈到未来的动画电影创作,陆嘉宁副教授认为观众应该对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更宽容,不要脱离故事去评判角色的造型美丑。


每个人固然可以有自己的审美,但在当今互联网上,一些偏激声音会被盲目放大,如果一味用情绪化的言语去带节奏,对于中国电影的独创性可能产生(甚至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伤害,市场压力可能会导致创作者们都倾向于保守的审美,以工业化的同质感做造型设计四平八稳的作品,何况这样做往往很高效。



呼唤“多元”,提倡对国产动画电影造型持更多包容,这并不是对当下泛二次元内容产业“美型”风尚的完全否定,而是要允许差异化的形象存在。


国漫崛起,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只有当我们拥有更丰富多样的故事题材、类型、人物设计,才能让国漫真正发扬光大。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