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节目口碑不佳,创新乏力、选手表现平庸、主持人选择失误
2025年新春档,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全新文化节目《成语探华夏》,试图延续《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模式。虽然只有6期,但这档节目从播出之初就引发了各方热议,不仅因为其赛制设计和选手表现没有达到预期,更因为主持人成为了焦点。张韬、王宁、王端端、康辉四位新闻主播的跨界尝试,似乎预示着央视文化节目主持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一、新节目旧模式创新不足
《成语探华夏》沿用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制作模式,却在创新上显得力不从心。节目采用选手答题、情景演绎、专家讲解、主持人串联相结合的方式,试图通过节庆特别版的题目设计来吸引观众。然而,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未带来观众好口碑。
选手选拔机制的改变,使得节目对抗性降低,观赏性大打折扣。提前选定的20组选手分6场比拼,每场4对选手上场,这种安排虽然保证了节目制作的效率,加快了比赛进程,却失去了现场选拔的紧张感和悬念感。选手水平的参差不齐,更是让节目效果大打折扣。
节目组在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平衡把握上也有一定的偏颇。过于依赖《中国诗词大会》的既有模式,导致节目缺乏新意;同时又想有自己的创新,却担心失去原有观众群体,步伐迈得有点小。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正是当前央视众多新文化类节目普遍面临的困境。
二、新闻主播的跨界挑战
按以往惯例,央视综合频道的新文化节目,都是撒贝宁龙洋主持的。不过,《成语探华夏》却一改常态,选择了王宁、王端端、康辉、张韬四位没有相关经验的新闻主播。只是新闻主播转型主持文化节目普遍有先天短板,明显的播音腔,以及照本宣科式的主持,与撒贝宁龙洋式的轻松活泼风格大相径庭。
这种专业素养与节目需求的错位,正是《成语探华夏》观众口碑不佳的重要原因。相比较而言,最年轻的张韬表现还勉强算及格,没有播音腔,不端着,至少看着不像在背题。不过,是因为张韬一直是文艺、新闻两个赛道都兼顾,既有新闻主播的严谨,又具备文艺主持人的亲和力,颜值方面也为他加分不少。
王宁、王端端、康辉、张韬四位主持人在《成语探华夏》主持表现对比,更加显示出大型文化节目对主持人综合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主持专业功底,也需要灵活应变的能力和与观众互动的技巧,更需要懂得寓教于乐的道理。不能死记硬背题目,不能老师附身,一切知识点要“润物细无声”。
三、文化节目主持人格局固化
虽然央视近几年一直在尝试启用更多的主持人主持大型文化节目,比如:王嘉宁、陈伟鸿、王端端、王宁、王筱磊、康辉、张韬等,但总体主持效果一般,有些人甚至不尽如人意。纵观所有尝试过大型文化节目的央视主持人,效果最好的还是撒贝宁和龙洋。培养新生代也好,重用老资历也罢,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始终达不到撒贝宁和龙洋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