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花了500亿“布景”的太空实拍电影,我看完直呼:赚大了! -
最近的大忙人,非《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莫属了。
阅兵后,平时藏着掖着的高精尖武器亮相,网友疯狂@他改剧本,“再不改,科幻片就变成古装纪录片了”;
现在又有一部国家主导拍摄的太空题材电影上映,导演在接受采访时直接喊话郭帆,“中国电影迟早会上太空,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说不定下一部《流浪地球》,也能上中国空间站取景了。”
听着口气非常硬气,因为这部叫做《窗外是蓝星》的纪录电影,恰恰就是在太空全程实拍的!
周末我和儿子一说,他立马来了兴致,我们母子两就冲进电影院赶了一个早场。看完只想说,50元一张的电影票,绝对值回票价!
影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就是神舟十三号的三个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太空驻留183天的真实经历,画面由宇航员亲自拍摄。所以是第一手珍贵的影像资料,用最真实的镜头把太空的浩瀚和航天人的坚守,静静地摊开在我们眼前。
其实当年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地球时,我就看了直播,还跟大家分享过“天宫课堂”。(可以点这里)
但电影和央视直播不同的是,它呈现了更多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活细节。让你能感受到在无垠的宇宙里,他们在一步步完成一件多么伟大又艰难的事。
比如,他们第一次出舱时也非常不安,要反复几次确认绳索系牢,害怕会失去和空间站的联系,从此独自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王亚平还透露,在出发前收到了美国前宇航员凯蒂.科尔曼的祝福,
“当你看向窗外,看到浩瀚星辰,看到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也借着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真的让我非常触动。
还有那些从宇航员视角拍摄的太空实拍画面,只能用震撼来形容:、从舷窗望出去,蓝星裹着一层朦胧的光晕,在宇宙中静静旋转;失重中的水珠像碎钻般飘浮;机械臂作业时,冷冽的金属光泽微微闪烁……
这些镜头和场景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只可惜这么优秀又难得的纪录电影,上座率确实低的可怕,我们看的那场就等于包场了。
这么好的电影,不能输在宣传的少,没有明星加持上。今天给大家看点小样,如果附近有排片,真心建议这把可以支持!
站在宇宙看地球
《窗外是蓝星》的讲述逻辑是由浅入深,我先来说说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点。
首先就是,壮阔无比的太空画面。
我在采访中解到,电影的大多数太空镜头是由导演定制的8k纯国产摄影机拍摄的。神十三起飞前三个月,三位宇航员紧急培训上岗。好在宇航员本身就对机械有点精通,拍到的画面可看性就很高。
电影中第一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火箭破空而出的那一刻。云层像是被点燃了一片,随后小小的神舟十三穿破云层,地球的大和神十三的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类最精尖的科技在地球面前也是那么渺小,但也只有人类有这份力量冲向宇宙,实在是一份顶级的浪漫。
站在宇宙看地球是个什么感觉呢?
在宇宙看沙漠,就像一片黄色的海;看雪山,像被人用伞压过的雪堆;看地球,地球外层泛着一层淡蓝色的光,实在是一颗美丽的星球。
所以有条件的话,优先选imax影厅,视听感受是相当震撼的。
还有让我感兴趣的是宇航员的生活细节。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三位宇航员的生活和在地球是有大大的不同的。
他们用的桌子带有磁力,吃饭时,食物饭盒会吸附在桌子上,但食物仍然会飘起来,他们会控制食物飞行的方向,像“投篮”一样把食物投进嘴里。
吃东西的时候要尽量闭紧嘴巴,防止碎屑喷出。
但吃完饭还是要用吸尘器吸一遍舱内,不做这些家务有可能危害到设备安全,也有可能把碎屑吸到肺里。
但又有相同的地方,比如储藏食物也用冰箱,加热食物也用微波炉,吃的是粥、炒饭、炒面、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这倒是挺接地气的。
另一个有趣的知识是,由于天宫的运动,宇航员一天里要看16次日出。为了维持地球的生物钟,他们也会听地球的天气预报和新闻。
原来小王子一天要看“44次日落”,只缘身处位置决定了看到的景色。
良夜并不温柔,
宇航员也不总是勇敢
这部太空电影非常好的一点是,它有人味儿。看完,我就跟儿子分享心得,“这些非常优秀,千挑万选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内心其实也有脆弱的一面。”
我印象里最深的就是王亚平出舱安装悬挂装置那段,从屏幕外就感受到当时她的焦虑。
她一再向翟志刚确认宇航服电源情况,出舱后看了好几眼链接绳有没有和空间站接好。
王亚平说她当时“有种站在悬崖上的感觉,又觉得自己像外星人,孤独又陌生。”
看来新闻里一句简短的播报,落到个人身上真是重若千钧。要不是有这些镜头,恐怕我们都很难想到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叶光富也犯过一个小失误。他给翟志刚剃头时忘了打开理发器的吸力功能。要不是翟志刚及时提醒,可能空间站全是发茬了。
发现问题后,叶光富像犯了错的小学生一样问翟志刚,“刚才这段还录吗?”想来当时后怕极了。
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也为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王亚平说,空间站的后半程“像困在洞穴里”“限制人们奔向太空更深处的其实不是医学,而是心理学。”
宇航员不是超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会害怕、会感到孤独、甚至也会犯一些粗心的小错。
宇航员优秀,勇敢的背后,是他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着沉甸甸的责任,并与巨大的压力对抗。在退和进之间选择进,在坚持和放弃之间选择坚持。这样坚毅的品质,是日复一日地千锤百炼。
不要只幻想,
还应有长性
王亚平的旁白让我真正见识到了咱们国家的眼光有多长远。
她说,“这颗蓝色的小星球是家,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待在摇篮,终有一天人类会离开地球,踏上星际远航的旅程,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原来不光是一句热血的口号,而是一群人脚踏实地,要把它变成现实。
《窗外是蓝星》在最后一段展示了我们国家的航天发展史。
1970年我们启动载人航天研究时,设备还非常简陋,航天员带的头盔看起来和摩托车头盔差不多,可现在已经可以把空间站当成会客厅了。
从彼时到现在,遇到的阻力肯定是超乎想象的。除了攻克技术难题,在那个哪都需要钱的时代,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做一件可能几代人都见不到收获的事,是需要巨大的决心和远见的。
但中国的航天事业硬是发展到了今天的样子,我想,不只是因为前辈们有聪明的大脑,更是因为他们守住了初心,内心坚定地相信自己做的是件利在千秋的事情。
看完电影,一回到家,儿子就立刻拽出家里那本早就吃灰DK太空百科全书,一页一页地查找和电影中对应的太空场景,机械臂、出舱服……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还真的挺触动的,其实一部好的电影或者纪录片,并不是情节的有趣、教育意义的深刻,而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悄然落进心里,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生出更多好奇和敬畏。我想,有这些收获就已经足够。